“所以弟兄們,我藉著神的各樣憐憫勸你們,要把自己的身體獻上,做為聖潔、蒙神喜悅的活祭;這是你們理所當然的事奉。不要效法這世代,要藉著理性的更新而改變,使你們可以分辨什麼是神的旨意——那美善、可喜悅、完美的旨意” (羅馬書 12:1-2)。
現在,騎牆派的,你喜歡走中間的路或人群擁擠經常走的路,聽我說。你是否不知道這樣的道路與對立之路一樣危險,甚至比對立之路更加危險嗎?主耶穌基督不是說:「不與我一起收聚的,就是在拆散」嗎?祂不是說不冷不熱,中間的那些,或者那些不表明立場的,祂會從祂的口中吐出來嗎?祂寧願你冷。你不認真聽取祂的話嗎?
啟示錄 3:15-20
(15)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既不冷也不熱;我真希望你或冷或熱。
(16) 正因為你是溫的,既不熱也不冷,我就要把你從我口中吐出去,
(17) 因為你說『我是富有的;我發了財,什麼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可悲的、可憐的、貧窮的、瞎眼的、赤身的。
(18) 我建議你向我買被火煉過的金子,使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使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抹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
(19) 凡是我所愛的,我都責備、管教。所以你應當熱心,應當悔改。
(20) 看哪,我站在門口敲門。如果有人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我就會進到他那裡,而且我與他、他與我,將要一同吃宴席。
深表同情的話語和支持可能會令人感到安慰,但還是不夠。
不表明立場的人認為他們可以兩全其美,但是那樣行不通的。成為祂的仇敵然後告訴祂,而不是扮成一個朋友,然後一同吃宴席的時候成為一顆斷牙。
儘管它們本身可以是好,但是你的笑容、握手和友善的姿態不僅不夠,而且是背信棄義的。深表同情的話語和支持可能會令人感到安慰,但還是不夠。
小時候,我有一個堂兄,和我私下時非常友善。我們親密分享,彼此傾訴。我們很熟識的,經常給我的印象,無論如何,他永遠都會是我的朋友。
不是這樣。毫無例外,當我與其他任何人之間發生衝突時,無論是什麼人,或是什麼問題,無論我是對還是錯,他總是反對我。他是經典的兩面派。令人驚訝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之後,當另一方走開時,他將恢復對我的友好,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這很奇怪。
“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 (箴言 27:6)。
而且我不認為這是精神分裂症。這是一個果斷的態度。我現在明白,我們之間一定有某種我沒意識到的事情,使他在別人面前時一貫地對我抱有反感。這很可能是我曾經對他有所過失,而他從來沒有原諒過我。他從來沒有私下對我表示仇恨,也從未投訴過我。
他對我沒有致力於作為一個朋友。
這不是兩面派和偽善的鮮明例子嗎?
他甚至可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那樣。我相信主使他的心剛硬對付我,好讓我為即將到來的事情做好準備。
儘管他私下對我友善,但他對我沒有致力於作為一個朋友。
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說明一個人似乎做得更好,而作為一個朋友根本不被認為是虛偽的。一段時間以來,他是真誠、熱情、忠心耿耿。他從未私下或公開表示對朋友的反感。當他的父親想毀滅他的朋友時,他仍然支持他的朋友,甚至願意與家父發生衝突。
聖經描述了約拿單對大衛的態度和立場:“約拿單的心與大衛的心深相契合。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 (撒母耳記上 18:1)。
“約拿單與大衛立盟約,因為他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命。約拿單把自己身上的外袍脫下來給大衛,又把自己的戰衣、刀、弓和腰帶都給了他” (撒母耳記上 18:3-4)。
“掃羅吩咐他兒子約拿單和眾臣僕要殺大衛,但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卻很喜愛大衛。約拿單告訴大衛說:「我父掃羅想要殺你,現在你要小心,明日早晨留在一個僻靜的地方藏起來。我會出去,到你所藏的田裏,站在我父親旁邊,與父親談論到你。我看情形怎樣,會告訴你。」約拿單向他父親掃羅說大衛的好話,對他說:「王不可得罪王的僕人大衛,因為他未曾得罪你,他所行的對你都很有益處」” (撒母耳記上 19:1-4)。
約拿單沒有跟大衛一起去。
掃羅繼續追殺大衛,約拿單向大衛發誓說,他會告訴他父親掃羅對大衛的意圖是好是壞。他信守諾言。他甚至試圖與父親說理,並代表大衛辯解,並因此使自己的性命陷入危險。這一點,經上有記載:“於是約拿單氣憤憤地從席上起來,在這初二日沒有吃飯。他因見父親羞辱大衛,就為大衛愁煩” (撒母耳記上20:34)。
由於大衛不得不從掃羅那裡逃命到曠野裡,他和約拿單最後一次見面。 “他們彼此親吻,一起哭泣,大衛哭得更悲哀。約拿單對大衛說:「你平平安安地去吧!因為我們二人曾指着主的名起誓說:『願主在你我中間,以及你我後裔中間作證,直到永遠。』」大衛就起身走了,約拿單也回城裏去了” (撒母耳記上20:41-42)。
雖然他們在一起哭泣,但大衛哭得更悲哀。約拿單沒有跟大衛一起去。 “他為什麼會呢?”你可能會問。 “為什麼他的朋友們必須遭受同樣與大衛一起受苦呢?有必要嗎?”
答案在經上雖然預先不為人知的。約拿單後來被發現在他父親身邊與非利士人交戰。以色列被擊敗,他們兩雙都被殺害。
仔細考慮:聖經從頭到尾作證,沒有義人從來死於暴力過早死亡,除了犧牲為上帝,為真理和公義。約拿單和他的父親死在戰場非利士人的手下。約拿單選擇留在父親的身邊而不是大衛的身邊,終於約拿單在上帝對掃羅的罪孽對以色列的審判中被毀滅了。
如果約拿單是清白,他會和他父親一起喪命嗎?神是不公正嗎?祂會以同樣的方式殺死有罪的和無辜的嗎?信仰之父亞伯拉罕,他有不同的理解並如此表達,為他的侄子羅得而代禱,當羅得居住的城即將面臨毀滅:
「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祢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 (創世記 18:25)
上帝不是一個公正和憐憫的上帝嗎?是的,祂是,與祂沒有任何矛盾,沒有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也沒有不一致的。
於是掃羅和約拿單被殺了。但大衛呢?掃羅和他的軍隊不斷地追殺大衛?他在以色列王位上繼承掃羅,掃羅與他的兒子一起死在戰場上。關於大衛和約拿單,取去一個,撇下一個。關於掃羅和大衛,取去一個,撇下一個。 (參閱馬太福音24:37-42。)
那些認同大衛在他逗留期間的人都因他而得到榮耀。而他們是一群甚麼樣子都有的人!
“凡是受窘迫的、負債的、心裡不滿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裡,他就成了他們的領袖。那時,跟從他的約有四百人” (撒母耳記上 22:2)。
那些不採取果斷、堅定立場和對大衛的認同的王子喪命;有這樣做的被社會鄙視的人與他統治。有權勢的君王滅亡,而被追殺的流浪者得以倖免。
有天生和決意的主動奉獻和被動奉獻。當天使到了所多瑪拯救羅得和他的家人免於即將來臨的毀滅時,有兩個朝向的奉獻體現出來。羅得的一些孩子天生就對所多瑪時代的環境和那裡的不信奉獻,以至於他們 (他的女婿們) 在羅得試圖警告他們即將來臨的毀滅時認為羅得在說笑話。
他們不相信羅得不是可以理解嗎?畢竟,有什麼證據給他們看? 「上帝對我說?」如果所多瑪的靈性狀態冒犯了他們,而且若他們有信仰,他們的眼睛會是明亮的,他們可能會看到羅得的方式,也就是上帝的方式。
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致力於服從。
如果我對你們城裡的人說他說:「上帝即將毀滅這座城市!馬上離開!」” 有誰會相信呢?你們的不信不是可以理解嗎?是的,如果你們與你們的城市合而為一,在不信之中。
聽著,人們,奉獻一直都在那,以某種方向,為了善與惡,支持還是反對 (沒有中間立場,沒有“真空地帶”)。儘管羅得的女婿們沒有明顯地反對他,但他們仍然像約拿單那樣致力於反對他,並在他們自己的立場上滅亡。
當羅得和他妻子和他兩個女兒領到城外時,他們被明確告知不可回頭看。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致力於服從。想想看:這並非易事。懸念和好奇心難道容易面對嗎?俗話說得好——好奇殺死貓。他們必須有信仰和奉獻才能倖存。
至於羅得的妻子,至今仍無名,像那些沒有奉獻的人一樣,她的心逗留在那些決定留在所多瑪的孩子。也許有人會說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實是她的心仍然致力於所多瑪。她並沒有致力於付出代價;她不相信,因此不致力於服從,於是她滅亡了。
我們的信心有多真實?
亞拿尼亞和撒非拉在使徒時代都是信徒,在主祂肉身世上的日子後不久 (使徒行傳第五章)。聖徒正在賣掉他們的田產和財產,並把價銀交給使徒,以便分配給所有聖徒,好讓人人都有。這純粹是自願的。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賣掉了財產,但從價款中私自留下了一部分,其餘的幾份出來拿來放在使徒腳前,但告訴使徒們他們將全部價款都交給了他們。
他們的虛偽和偽裝是他們的罪行。
彼得告訴他們,他們不是對人說謊,而是對上帝說謊了。顯然,他們不知道他們是在跟誰打交道。他們並不真的相信上帝正通過使徒們行事,那裡正在發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作為。對他們來說,這似乎更像是一場社會運動,而不是上帝的工作。他們不信,不奉獻於上帝、使徒、聖徒或真理。
他們首要是致力於自己,保持和滋養自己高於他人。如果他們老實地保留一部分,那還可以。這樣做既不違背律法也不違反上帝。他們的虛偽和偽裝是他們的罪行。「我們想參與這件新事,但我們想要避免損失,萬一這件事沒有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發展,」或者是「我們更希望它對我們比其他人更好。」他們採取「保險」和「保險單」。為了自保,上帝殺死了他們。上帝的王國不允許自保。
我們傾向於欣賞受歡迎的人,不挑起事端,幫我們忙,並試圖找到共同點。他們的社交和商務來往與關係通常令人羨慕。他們非常知情。他們通常可以被當選或被委任社會重要或大眾的職位,並且可以得到幾乎任何想像得到世界上所有的東西。
但是,人們,上帝的王國並非如此。凡與上帝同行的人都必須放棄這個世界的所有利益。必須付出代價。世界所享有的聲望、尊敬、威信和一切好處,都是上帝所厭惡的。
為什麼在整個歷史上聖徒總是被憎恨和受到迫害?耶穌為什麼說跟從祂的人會因為祂的名義而被人所憎恨?甚至祂自己被人如此所憎恨以至於他們殺死祂?這是因為祂有奉獻 — 致力於講真理,致力於作證反對世界,和致力於父 — 那位世界所憎恨的並一直如此。
返教會的人與上帝認同嗎?僅在外表和言語而已。
“其實,所有立志在基督耶穌裡過敬虔生活的,都必遭受迫害” (提摩太後書 3:12)。
全部意味著全部。如果沒有遭受迫害,那是因為沒有敬虔。如果沒有敬虔,那是因為沒有對上帝以及對所有認同祂的人的奉獻。就這麼簡單。如果沒有對真理和對上帝的奉獻,但是有談論或表演的存在,那麼結局將與羅得的妻子、約拿單、亞拿尼亞和撒非拉一樣。
名義基督教世界的教會到底是什麼?他們都是只言而已,就像主所賜的以下例子:
馬太福音 21:28-31
(28) 「有一件事,你們的意見如何?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來對大兒子說:『孩子,今天到葡萄園裏做工去。』
(29) 他回答:『我不去』,以後自己懊悔,就去了。
(30) 他來對小兒子也是這樣說。他回答:『父親大人,我去』,卻不去。 (31) 這兩個兒子是哪一個照着父親的意願做了呢?」他們說:「大兒子。」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
在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情況下,表面上返教會的人比約拿單與一位與上帝認同的人的友情度相差甚遠。然而,正如你所知,約拿單仍然未達到要求,以至他在敵人手中死於非命。
返教會的人與上帝認同嗎?僅在外表和言語而已,充滿偽裝和虛偽。“有敬虔的外貌,卻背棄了敬虔的能力…” (提摩太後書 3:5)。劃定界線後,他們很快被發現是基督十字架的惡敵,他們從事人類的工作,以邪惡的方式反對一切美好的事物,而這些邪惡的行為在人類看來是美好的。
如果我們不完全地奉獻,我們不會到達終點的。
確實,如果任何有組織的教會想要他們自己在靈裡和真理中奉獻主耶穌基督,他們將不得不被社會鄙視。他們將不得不拋棄所有的保障和富足 — 他們的朋友、家人、教會聯繫和活動,一切。他們將不得不變成蠢人、奇人、極端分子、不合群的人。困難嗎?是的。不可能嗎?是的,但在神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19:26)。閱讀被號召出來的情況和只有死刑才能得生。
在列王紀下第十三章十四至十九節,神的先知以利沙得了致命的病。以色列王約阿施下來看他,伏在他臉上哭泣,說:「我父啊!我父啊!以色列的戰車馬兵啊!」(似乎以色列王約阿施曾期待以利沙和以利亞同樣的方式離世,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他缺乏奉獻,他在奉承以利沙,但以利沙看穿了他並考驗他。)
以利沙對國王說把弓箭拿來。當談到國王與亞蘭人的戰鬥時,他告訴他用手開弓並射箭打地。王就拿了弓箭來。他打了不是一次,不是兩次,而是三次,就停止了。「奉獻還是什麼!」你可以這樣說。這對上帝的人來說並不令人滿意。神人向他發怒,說:「你應當擊打五六次,就能攻打亞蘭人直到滅盡;現在你只能打敗亞蘭人三次。」
人們,如果我們不完全地奉獻,我們不會到達終點的。我們不會擺脫敵人,無論它們是在內的缺點、不敬虔的激情和態度,還是在外的人、虧欠、困難或問題。無論在內還是在外,我們都不會獲得冠冕。
的確,戰鬥不是給強壯的,競賽也不是給敏捷的,而上帝是決定萬物的那一位;然而,耶穌說,天國是努力爭取的,努力爭取的人就得著它 (馬太福音11:12)。是那個把手扶著犁,又不看背後的人,完成了工作 (路加福音9:62)。是那個讓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才有奉獻 (路加福音9:60)。
「你們要尋找我,只要一心尋求,就必尋見」(耶利米書 29:13)。
上帝並沒有準備將自己致力於一個三心二意的人,一個沒有完全獻身的人。
“因為三心兩意的人,在他的一切道路上,都搖擺不定” (雅各書 1:8)。
上帝對那些在外觀上表現出虔誠並自稱信仰上帝的,但一旦經受考驗就背棄什麼是正確、正當、真正和善好的人感到特別憂傷。對於這樣,是祂最大的不悅。假冒為善的將發現失去他們自己希望保留的。他們將從苦頭中記取教訓,那就是耍花招並觀注自己當“第一”絕不會有甚麼好處。
“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苦難。”
人並不需要在主裡過完全有奉獻的生活是一種錯誤觀念。例如,許多人被教導“一旦得救,就一直得救”這惡魔般的教義。這個教義鼓勵人們相信,在上帝眼中,人可以過著靈性平庸的生活,並假定自己在兩個世界上都有好處。
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可以過著罪惡的生活,因為他們相信耶穌寬恕了他們,祂已經為他們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罪惡付出了代價。他們推理說:「我們都很軟弱;上帝知道這一點,並且非常寬容。」他們認為他們將被准許進入天堂,因為他們曾經“請耶穌進入他們的心”。他們進一步推理:「也許不是坐在頭桌上;也不是最高統治的職位,但仍然是天堂。」閱讀虛假和誤導的福音: “接受”耶穌基督。
如果一個這樣想,他真的是被誤導和受騙了。如果耶穌從祂口中吐出溫的 (啟示錄3:16),那麼一個人怎麼可能認為祂會接受他的罪行和虛偽呢?你是否真的認為祂會置之不理,說:「過去的事就別再提了」嗎?許多人以為既然祂已經付出了代價,祂已經這樣完成了。
保羅和巴拿巴不是有對信徒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苦難」(使徒行傳14:22)?
什麼樣的苦難?世界上許多人遭受著各種各樣的苦難,但他們沒有進入,因此顯然,必定不是通過簡單的苦難使我們進入,而是苦難源於神對我們的內在工作,以及為了祂的緣故產生出來的世界的仇敵。這樣的仇敵是出於對上帝的奉獻,致力於真理,致力於正確地做所有事情以及致力於與這個世界完全隔離。
我這裡所說的奉獻不是對教會的奉獻,閱讀聖經,作見證或任何宗教活動,雖然真正的信徒會相信聖經並對鄰人和朋友講真理。這是一個靈上和真理的奉獻,實實在在的 — 是背棄自己的意志和生命獻給上帝 (羅馬書12:1-2)。
許多人熱心閱讀他們的聖經,每次有機會都會“為基督作見證” (通常這只是一個擁有權力的快感),並積極參與他們教會的活動,但不僅不信奉上帝,而且非常敵基督,完全反對真正信仰和順從耶穌基督。我告訴你,替代作品或獻祭而不是聽命,是上帝完全不能接受的。你的替代作品不會獲利,無論它們在這個世界看起來多麼宏偉。相反,它們將譴責你。
如果沒有對上帝的完全奉獻,就不會有祂的接受。
祂說你要么一直為祂,要么一直反對祂:
「一個人不能服事兩個主人。他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既服事神,又服事瑪門」 (馬太福音 6:2)。
如果沒有對上帝的完全奉獻,就不會有祂的接受。記得約拿單,記得亞拿尼亞和撒非拉,記得羅得的妻子,以及以色列王約阿施。
想一想運動員和表演者要想得到一個世俗的冠冕需要付出的完全投入和犧牲,以及一個人如何在數千人中能獲得成功。保羅這樣說:
哥林多前書 9:24-27
(24) 難道你們不知道,在場上賽跑的人,雖然大家都跑,但得獎的只有一個人嗎?你們都應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可以得獎。
(25) 凡參加運動比賽的,在一切事上都有節制;他們這樣作,不過要得到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朽的冠冕。
(26) 所以我奔跑,不是沒有目標的;我鬥拳,不是打空氣的。
(27) 我要克制自己的身體,叫身體服我,免得我傳了給別人,自己反而落選了。
上帝的要求遠遠高於世上的任何要求。你為何認為約拿單儘管他的“良好行為”和對大衛的誠心以及他對大衛的幫助,但他最終沒有被得救(進入),卻被摧毀了?
獲得勝利的當然不是我們的公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救主,以及基督為我們而死的原因。但是信心就被算我們為義,這將通過行為來體現 — 順服上帝。就像耶穌說的:「那領受我的命令,並且遵守的,就是愛我的…」 (約翰福音14:21)。
現在一個比喻:
有一個人在某個國家過著舒適的公民生活。他聽說自己也可以在鄰國過繁榮的生活。經調查後,這種好處吸引了他,因此他獲得了第二個公民身份。
不久之後,兩國之間爆發了戰爭。判斷哪個國家會獲得勝利並不容易,但這個人只關心獲勝。他不想冒險為這兩個國家而戰。
不久,他收到了這兩個國家要求他參戰,服役的通知書。他考慮了該怎麼做,然後想到:“我會告訴每個國家我都屬於另一個國家。這樣,我就可以避免參戰,並保持我對公民身份的選擇開放。戰爭結束後,我將與勝利的國家居住。”
戰爭結束後的一段時間,一個木箱從一個國家運到另一個國家,並附有一封信 — “我們偶然發現了我們兩國之間有個雙重公民,雖然他享有我們國家的利益,但他拒絕參加我們與你們的戰爭,他同時也是你們國家的公民。隨信附上,你將發現他一半身子。”
維克多‧哈維克
Related posts:
Le monde est rempli de faux christianisme, rempli de mensonges dont on croit qu’ils sont des vérités, trompant presque tout le monde, prêchés par ceux qui sont riches, célèbres et respectés des hommes, ainsi que par ceux qui rêvent de l’être. Presque tous ceux qui professent la foi en le Seigneur Jésus-Christ sont en fait trompés par les œuvres des hommes, les honorant et les promouvant, par les voies de la chair, les sentiers du destructeur (Psaumes 17, 4.), tout en croyant qu’ils sont de vrais croyants. Oui oui.
Si alguna vez existió una verdad emancipadora, es la de que cuando aceptamos nuestras circunstancias involucrando todas las cosas y las personas, tanto buenas como malas, como han sido diseñadas por un Creador que todo lo sabe, saborearemos la victoria en la medida que creamos. La aceptación de nuestra suerte, no importa cuál sea, es una confesión de vida y reconocimiento de que Jesucristo es SEÑOR.
¿Quién ha sabido que el Día del Señor, el Gran Día del Juicio llega en el siervo ungido de Dios que viene sin advertencia, fanfarria u observación? ¿Quién ha sabido que Él no solo viene como ladrón, sino que también permanece y actúa como tal y deja los hogares que ha visitado con sus debidos juicios, mientras que la mayoría no lo sabe hasta mucho después?